黃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(Ethyl carbamate,簡稱EC)是一種潛在致癌物,其存在影響了黃酒的安全性,制約了黃酒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,實現對黃酒中EC含量的有效控制顯得尤為重要。內蒙古嘧啶尿素普遍被認為是黃酒中EC的主要前體物,因而先前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尿素含量的控制上。 本文確立了黃酒中EC的檢測方法,并優(yōu)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黃酒中尿素含量,對各方法精密度和回收率的測定均達到了理想效果,證實了方法的可行性。對市售成品黃酒EC含量的分析發(fā)現,我國黃酒整體EC含量較高(80~270μg L-1)。通過對黃酒中尿素、瓜氨酸等前體物含量的調查,發(fā)現瓜氨酸的含量與尿素處于相同水平。 在模擬黃酒溶液以及黃酒溶液中,對尿素、瓜氨酸分別與乙醇經加熱后形成EC的結果進行分析,并對加熱過程中二者的反應速率進行比較。研究發(fā)現,在黃酒溶液中,由于存在一些成分抑制了尿素與乙醇的反應,降低了尿素的反應速率,相同濃度的尿素與乙醇反應形成EC的平均反應速率約為瓜氨酸的3倍,瓜氨酸與乙醇經加熱也能形成數量可觀的EC。此外,由于黃酒中瓜氨酸的含量豐富,與尿素處于同一數量級,因此可說明除尿素外,瓜氨酸也是黃酒中EC的重要反應前體物,應當引起重視。 對黃酒中瓜氨酸的代謝來源分析發(fā)現黃酒中的乳酸菌可產生大量瓜氨酸。從黃酒發(fā)酵醪液中分離出9株乳酸菌,根據對乳酸菌精氨酸脫亞氨基酶(Arginine deiminase,簡稱ADI)途徑含有的相關酶基因的驗證顯示,分離出的乳酸菌大部分含有精氨酸脫亞氨基酶,并通過ADI途徑代謝精氨酸形成瓜氨酸。內蒙古嘧啶此外,尿素、瓜氨酸直接來源于黃酒的釀造原材料,同時由原材料帶入的精氨酸經分解后生成尿素與瓜氨酸,因此最直接的控制方法便是降低由原料引入的各前體物的含量。對工廠中不同釀造原料的前體物含量進行了檢測,指導挑選優(yōu)質原料進行黃酒釀造。提高大米的精米率,清洗力,均可直接降低米中前體物的含量,當精米率達到60%時,米中尿素含量由12.15mg·kg-1降低到5.13mg·kg-1,同時也除去了米外殼中的大量蛋白質,降低了氨基酸的含量。使用清水清洗兩遍可降低米中尿素含量達50.0%,降低精氨酸含量達13.4%,降低瓜氨酸含量達58.2%。 溫度是影響EC反應速率的重要因素,因此可通過優(yōu)化黃酒生產過程中的高溫工藝,實現對EC含量的控制。在模擬煎酒實驗中,將溫度由95℃降至80℃,可降低黃酒中EC含量達60%。在隨后的放大實驗過程中,通過降低溫度(92℃降至80℃)以及快速冷卻,分別降低EC含量達55.6%和65.9%,且不影響黃酒的生物與非生物穩(wěn)定性。將瓶裝黃酒的滅菌溫度由85℃降至70℃,內蒙古嘧啶EC含量則由145.8μg·L-1降至91.9μg·L-1,降低了40.0%。